您的位置 首页 > 机器人制造厂家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导入)

1、原子的结构教学视频

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为何由原子构成的世界如此不同?

人们一度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基本粒子,不过随着人类观测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家们发现原子并非最小的粒子,原子本身也有自己的结构。

如今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那么原子核和电子之间到底是如何共存的呢?

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科学家却花了好长时间去探索。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绕原子核旋转,好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

不过电子在运转的过程中会辐射电磁波,损失能量,最终应该会坠落到原子核上。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接下来波尔提出了电子跃迁模式,电子只能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而不能位于两个能级之间,而且电子只能吸收特定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

3、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不过波尔的理论只适用于氢元素,在更大序数的元素上,会出现较大误差。

而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颠覆性的概念:泡利不相容原理,由此解释了小小的电子为何能导致如此大的不同。

泡利不相同原理是这样的,他在波尔的电子跃迁理论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点:原子核就像一栋楼的最底层,而电子就位于每个楼层。

4、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泡利不相容原理表明,每个楼层最多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如果想给原子再增加一个电子,就必须寻找新的楼层,看看那里是否有空缺。

这种方式,就意味着一个小小的电子就可以导致原子的外形发生本质改变,同时,不同的外形反过来又会影响原子自身属性,以及与其他原子结合之后的性质!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成为了现代化学,生物学的基础。该原理向我们诠释了为何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5、原子的结构教学视频

同时,泡利不相容原理再次颠覆了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的经典力学。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泡利本人只是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那种原理。这也说明量子力学还有更深的东西等待人类去挖掘!

1、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那么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可以再分吗?,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对原子的结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个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他对原子结构认识有以下几点:

6、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虽然不正确,但他第一个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为以后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证明原子可分,并提出了“葡萄干布丁”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圆球状内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的电子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均匀相欠在其中。他对原子结构认识有以下几点:

1909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也叫金箔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7、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α粒子散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α粒子去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都能穿过金箔,且发生很小的偏转,很少的α粒子发生大的偏角,极少数α粒子发生超过90度的偏转,极个别的α粒子发生180度角偏转而反弹回来。

1913年波尔原子模型指出: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层面上运动。

现代电子云原子模型指出,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的云团,如上图。

8、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分为质子(带正点)和中子(不带电);

2.1、原子核很小且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忽略不计。

原子体积和半径的大小和电子层数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电子层数越多的原子的体积与半径越大,

9、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如氧原子(O)核外有二个电子层,钠原子(Na)有三个电子层。所以氧原子的半径和体积小于钠原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图示,比较直观的表示原子的结构。

“圆圈”代表原子核,圆圈内的“+11”代表带11个正电荷的质子;“弧线”代表电子层,三个弧线代表三个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每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带负电)。在原子中,圆圈内的数值等于所有电子数之和,整个原子不带电。

10、原子的结构教学视频

电子层上电子的简单排列方法:第一层最多只能放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放8个电子。初中只要掌握1~20号元素的原子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由已知原子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元素以),以钠为例:

第一步:找到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序数(即质子数),将“+序数”写入圆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