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激光放大器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遵循什么原则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2)排满第一层(2个电子)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8个电子后,再排第三层(仅限前三层)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导入

6、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

9、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特例:氦(He)和镁(Mg)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不相似

元素周期律本质上是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与其带来的化学性质规律。在通常条件或者说自由条件下,这些规律已经研究得很清楚了。然而在超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相互作用,也许能改变核外电子的排布顺序,带来新的规律。

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形成机制和自然元素只能排到92号的原因之理论探索

在以往的物理学上,对核外电子层及其电子跃迁的能量变化机制论述得比较多。然对核外电子层的形成机制和自然元素为何只能排到92号为止的原因却基本没有涉及。正因如此,才来进行一番理论探索。

至于自然元素只能排到92号的原因,本属于另外一个问题,只因元素周期的形成也与电子层的形成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合,并且只需要“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所以就一并加以论述了。具体分析如下:

4、高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层和元素序列得以自然建立,其仰仗的是质子与电子之间恒定不变的电荷力所给出的间隔距离。即核外电子轨道半径长度。也正因为这个作用距离的固定不变,才使得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层排布。同时还导致了自然元素的种类只能发展到92号为止。

已知氕氢元素由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组成。假如质子与电子的间隔距离为1nm(据资料:氢原子中,电子和质子的平均半径距离为5.3*10^-11m)。那么,该质子半径外的电子就只能定格在1nm处。这是它们之间的异性电荷相吸力所给予的“天赋”和“本能”。这个异性电荷相吸力,本质上与其他外部任何作用力无关。

我们知道,一个质子对应一个核外电子,现在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一个氦原子核。由于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质子在空间“地理位置”上是平起平坐的。即它们离中心点(两个质子的接触处)的距离都一样,所以它们的核外电子到原子核的中心点距离也都是一样的。于是便出现了同处于一个能级层上的情况,且“独占先机”地占据着第一能级层。同时两个中子与两个质子原则上构成了“十字形”组合。

5、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遵循什么原则

接下来,当第三个质子携带着一个中子加入进氦原子核变成锂元素以后,该质子与前面两个质子相比,它离原子核中心点的距离就稍微远了点(大于“1纳米”)。其电子的轨道能量也会比前面的两个电子要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个核外电子就只能重新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电子层轨道了。

当第四个质子携带一个中子再加入进锂原子核成为铍元素时,该质子与上述第三个加入进原子核的质子离原子核中心点距离又是一样的,所以第四个核外电子轨道也同样选择在了第二能级层。

由于此时的原子核离它的丰满度(近似圆形)还有较大差距。即第二能级层上还需要多个质子和中子来垫满它。直到第二能级层加满到八个质子时,该原子核自身就处于一个直径相对圆满的了。后面从再加入进去的质子和中子应该离原子核中心点半径距离长度比第二能级又远了点,故第二能层的轨道上最多也就只能容纳八个电子。后续进入的电子再必须开辟出一个新的电子层——第三能级层。

6、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导入

随着原子核上面的质子和中子的堆积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也就无法想象出每一个质子和中子它们各自离原子核中心点间隔距离到底是多少了。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计算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才能知道后面的每一个质子离原子核中心点的半径长度及其核外电子的空间排布状态。

另外,在同一个电子层中,还存在着电子亚层。电子亚层,则是质子在原子核上堆积时,有一部分周期性的质子离原子核中心距离都比较相接近,它们之间的这种细微上的距离差异,便形成了在同一个能级上的系列化排布。

因此,核外电子处于什么位置,就是依据它们各自的“主子”——质子,离原子核中心点的距离来建立和确定自己所处电子层位置的。各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均遵循这一铁律(依据)。但是,每当电子受到环境温度变化对它作用后,电子又会在能级轨道内外吸进弹出。亦即出现电子跃迁的现象。尽管如此,它并没有影响到质子与电子之间的电荷力作用的改变。

7、初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跃迁是环境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对核外电子的撞击造成的。因为这里的能量便是环境电子的运动动能。

随着更多质子朝着同一个元素上堆码,原子核的体积和直径也在不断扩大,核外电子必然同步向着外部空间排布出去,由此构建出了对应的电子层以及形成近百种化学元素。

由于质子到核外电子之间的距离一定,所以当质子和中子一起堆码到原子核直径大于质子与电子之间的直线距离(“1纳米”长度)时,这个核外电子轨道就会与本体原子核的一侧外缘发生碰撞(本人无法计算出铀原子核的直径长度与电子到质子间的轨道半径长度之比。如果这个数值相吻合,这就说明本文关于自然元素只能排到92号的理论探索是成功的;否则就是错误的)。碰撞,一方面导致电子自然脱离本来的电子轨道而成不了核外电子;另一方面受到碰撞的原子核外缘上的质子或中子极有可能因受到电子撞击摩擦而发生旋转,旋转又导致质子极性由异性相吸变成同性相斥,使得原子核“衰变”(导致质子和中子无法向着原子核上继续结合堆码),同时因排斥力而飞出原子核。因此,不仅新电子层不能继续形成。而且连自然界形成的化学元素也只能叠加到92号为止。

8、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总之,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是有规律的,有规律就意味着它一定是有某种依据的。这个依据是否就是上面所说的质子与电子之间固有的半径距离所给出来的呢?对此,本文也就只能算是一个抛砖引玉之举吧!

1920年前后,尼尔斯·玻尔提出了构造原理:设想从氢原子开始,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每增加一个质子,原子核外便增加一个电子,大多数元素的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

对于同一能级,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d10,元素Cu铜)或半充满(d5、f7,Au 、Ag银)、全空(Pd钯)时,能量较为稳定。

9、高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但是,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是完全按照能级层顺序依次排布的,即不完全是排满n能级层后再排(n+1)能级层,而是按照图1所示的能级顺序排布。

图1中,每个小圆圈表示一个能级。每一行表示一个能级层,从左到右、自下而上能量依次升高。各圆圈连线的顺序表示随核电荷数递增而增加的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可以看出,从第三能级层开始,出现了能级交错现象。能级顺序遵循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

为什么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照能级层顺序依次排布,而是另有图径呢?为什么4s优先于3d;为什么5s优先于4d、4f;为什么5p优先于4f;为什么6s优先于4f、5d;为什么6p、7s优先于5f、6d?

10、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遵循什么原则

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照能级层顺序依次排布,一是能级层不合理,一是能级有误。这些能级都是实验验证过的,只有能级层不合理,或者说元素周期表排得有问题。许多人都不会接受这个想法。你能接受吗?

我用我的旋涡模型把《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第四周期合并为原子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五、第六和第七周期合并为原子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就有效解决了能级顺序问题。原来,所谓的s层只是原子旋涡里的两个主旋臂。四个大层里面的1s、2s、3s、5s。4s、6s、7s只是优先占据了主旋臂。而p区虽然归属于主旋臂,但却是发叉来的。d区是发叉来的副旋臂。f区则更是发叉来的副旋臂。

在原子周期表中的第一周期,两个小层的两条主旋臂可以容纳4个核子,核内质子和核外电子彼此纠缠,相互吸引,质子或核外电子最大只能有二分之一,所以只能有两个元素,并且都在主旋臂上即1s。